标准搜索:

T/STBZ 4-2019 潮阳英歌舞

标准编号:T/STBZ 4-2019
标准名称:潮阳英歌舞
发布部门:汕头市标准化协会
起草单位:汕头市标准化协会,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汕头市潮阳区质量技术协会和广东省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发布日期:2019-01-25
实施日期:2019-02-01
标准状态:现行
标准格式:PDF
文件大小:2.43 MB
内容简介
4 队伍组合
4.1 英歌队
依法登记并注册法定代表人,对外可开展有偿或无偿交流活动。
4.2 队长
负责英歌队的管理、人员组织和召集、业务培训、练习;演出时角色的分配;服装、道具、乐器、执事等制作、购置和保管;报酬的分配。
4.3 教练
亦称“师父”。负责队员的艺德的教育培训、基本功训练、技艺与化妆技巧的传授;套式和阵法的设计等业务工作。
4.4 化妆师
负责指导与培训演员脸谱的技法、服饰的配置,由熟悉整体人物形象的人担任,为重点角色化妆,也可临时聘请戏曲剧团的化妆师兼任。
4.5 指挥
负责演出节奏的掌握,行进速度,队形和花样的变化,可由队长兼任。
4.6 引舞
有的由化装成时迁的耍蛇人担任。引舞人不在舞队中,而在前面负责开路、打场子,有时协助指挥。
4.7 领舞
亦称“头槌”。在两列纵队的最前面,带领舞队执行指挥号令。头槌一般化装成李逵或秦明,黑脸黑须;关胜或杨志,红脸红须。再往后称“二槌”、“三槌”,如鲁智深、武松。
4.8 舞队
由16、24、36、72等双数队员组成,一般是36人,俗称“三十六天罡”,是主要表演队,亦称“英歌前棚”。主要角色有总指挥宋江、军师吴用,此二人不在舞队中,而在指挥部(乐队)中;先潜入放火者兼联络员时迁,亦不在舞队中。舞队前面几“槌”后的其他人多不确定身份。
4.9 乐队
大鼓手一。大鼓置于车上,由人推行,鼓手行进击打。有的用腰鼓挂在宋江腹前,自背自打,配合大鼓发号施令;锣、铙、大小钹配套;螺号几个,用以增加声势。乐队成员也同样化妆、彩服,身份即攻打大名府的指挥部成员(宋江、吴用、公孙胜、裴宣等)。除鼓手外,也可随时与舞队队员互换表演。
4.10 后棚队
无固定人员,人数根据演出节目数量及内容而增减,最多72人,俗称“七十二地煞”。常固定的有伯公、伯母(亦称仙公、仙母;师公、师婆;即傩文化中的傩公、傩母),带男女不同大头娃娃式的头盔,笑面示人,手拿蒲扇,可在队列外前后自由活动,与观众逗乐。
注:"后棚",就是紧接在英歌队后面的表演队伍,大致表演戏曲片断和武术等。
4.11 执事
旗手一,执队名旗;有的在队名旗后,还有自己特色的旗子,如公孙胜举的号令旗,按金木水火土排列的五行旗。如有横幅,则另加二人。有的由专人捧举本队获得的奖杯、奖状等荣誉证件,也走在队伍前面。
4.12 随员
负责供应饮水,拿着备用的服装、道具,以备更换。如有后棚,这些可由后棚演员兼任。
5 脸谱与化妆
5.1 脸谱
5.1.1 戏面脸谱
用于水浒人物,彩扮化妆是个性化的,绝不相同,除个别角色外,大多为左右对称。重点是突出人物的凶猛威武、足智多谋、诙谐幽默等性格。
5.1.2 鬼面脸谱
用于鬼怪,彩扮化妆以黑白两色为主,偶尔点缀红色。以歪丑、狰狞、夸张、滑稽为好,忌讳恐怖。
5.2 化妆
化妆时,先净面,后勒头。化妆顺序为先画眉,次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最后勾画脸纹,裸露上身的演员则直接将花纹画在身上,不带髯口的演员则用黑笔描画假胡须。特定人物戴特定髯口;舞队中的女性角色,都由男子扮演,化妆与戏曲相同,戴假发与头饰,要求演员清秀白净,打扮起来才能达到以假乱真、妩媚的效果。
注1:“勒头”,潮汕称“头巾”,北方称“水纱”,即用一条二寸左右宽的黑布带,将额头发际向后勒紧,使面部肌肉展平,便于化妆,使眉上吊,显得英俊。水纱既能阻挡表演时汗水下流,避免污染脸谱,戴盔帽时也不致污染帽沿。
注2:“髯口”,潮汕称“梆须”,即用牦牛毛制作的假须。
6 服饰与造型
6.1 冠帽类
冠帽须与服装搭配,符合人物性格,品种多样。有盔头(亦称“将盔”),武将所戴,上缀绒球,后有披,有的在上面插雉尾翎,样式以不重复为好;罗帽、罗汉帽、六角帽与番帽,指软帽类,非武将所戴,上面有不同饰纹;草帽(亦称“兵帽”),劳动人民所戴,实际是布制,有的没有帽顶(亦称“草帽圈”)。与冠帽配合使用的头巾。配饰还有“发套”、“英雄箭”。特定人物用特定冠帽、发套、配饰。
6.2 服装类
服装为彩绣图案服装,体现人物性格。戏面脸谱者着戏曲短打武生装,鬼面脸谱者着黑衣黑裤或白衣白裤。外加甲靠等。
6.3 鞋类
早期穿草鞋,现多穿芒鞋(即罗汉鞋),也有用和尚所穿的僧鞋再进行加工,女子一律穿绣花鞋。
7 表演道具
7.1 英歌槌
硬木制作,上画花纹,直径在25-30mm之间,长度在350-580mm之间,规格视不同风格而定。
7.2 手鼓
膜鸣乐器,手鼓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 舞蹈者手中所执,短圆柱形,有握把,木体皮面,直径15cm左右,高度类仿,涂红、绿、黑各色,配鼓槌一个,颜色与自己所用的鼓相同,长约30cm,下缀彩色布条做飘带。
7.3 布蛇
时迁所用,布质,与真蛇相似,关节活动灵活,长150cm左右,上饰环形花纹,黑、黄间色。
7.4 蒲扇
两把,葵叶制。后棚伯公伯母手中所执。
8 乐器
8.1 大鼓
膜鸣乐器,大鼓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木框牛皮面,涂红色。直径60cm左右。鼓槌下缀彩条。有的用花盆鼓(也称南堂鼓),形似花盆,木框,面大底小,音色低而壮。用木架固定在车上,或由人抬着击打。
8.2 中鼓
膜鸣乐器,中鼓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直径50cm左右。鼓手自己挂在身上敲打。其他与大豉相同。
8.3 钦仔
体鸣乐器,钦仔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铜制锣,宽沿平底,是秦汉时期行军锅,歇时煮饭烧水,战时鸣金收兵。潮汕特有之古董乐器。
8.4 大锣
亦称“苏锣”,潮汕称为“肚脐锣”。体鸣乐器,大锣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直径30cm左右,有锣门(锣心)、锣边两部分,可发出不同声音,有提手,悬空敲击。
8.5 钹
亦称“小镲”。体鸣乐器,钹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铜制圆盘,中央隆起并有孔穿红绳,便于手握,两个为一副,对击发声。
8.6 云锣
亦称“月锣”。体鸣乐器,云锣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比大锣小,声音清脆。
8.7 铙钹
北方称“水镲”。体鸣乐器,铙钹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比小镲大而薄,声音散漫。
8.8 螺号
气鸣乐器,螺号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海螺之壳,可吹响,声音低沉而紧迫。
8.9 牛角号
气鸣乐器,牛角号应符合GB/T 23173、GB/T 33726、GB/T 28489的要求。牛角之空壳,可吹响,声音洪亮。
9 伴奏音乐
英歌舞蹈只有节奏没有旋律。后棚所需,则另外配乐,基本上与潮剧伴奏相同但略为简单。不同风格的锣鼓伴奏,则使不同风格的英歌舞的特点不同,有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
10 动作
10.1 基本动作
左右横敲、凌空旋花、单坐莲、弓步双背捶、跨腿转身等。
10.2 眼法
是演员表现性格的重要手段,运用眼神来增加风采,使人物“活”起来。
10.3 指法与手法
是结合运用的花样表现。演员用英歌槌和乐队在演奏中用乐器或鼓槌、锣槌等表现的花样技巧。
10.4 身法
是英歌舞的基本功,武术基础。
10.5 步法
是英歌舞的流派区别所在。不同的流派,由于其风格不同,形成不同的步法。
11 表演内容
舞蹈表演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妆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
12 英歌后棚
后棚的内容无所不包,大体是小歌舞演唱、杂耍、武术、小品类等,为配套演出队。随着时代演变后棚此部分表演已基本删略。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②

上一篇:DB65/T 8001-2019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
下一篇:T/STBZ 5-2019 潮阳笛套音乐